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

用心



( 原刊 AV Magazine 28-01-2005 )
最近瀏覽德國導演溫雲達斯(Wim Wenders)的網頁,發現<<里斯本物語>>(Lisbon Story)終於推出了DVD版本,該齣1994年的舊作曾經為七城帶來不少啟發。片中觸及一些關於影像的問題,我想也可在這裡討論一下。

影片的故事大意是講述戲中主角是一位電影收音師,應導演朋友的越洋求助,要求他趕往里斯本為電影進行收音工作。

他抵埗後,卻發覺朋友不知所終,於是他便根據朋友先前拍下的菲林(那是一部關於里斯本一小鎮的紀錄片)到拍攝過的地點收音。

後來收音師找到了導演朋友,知道他擱下影片的原因︰導演對眼前的影像感到麻木,便想到捨棄先進科技,用最簡單的器材(一台古老手攪式攝影機),往里斯本拍攝一部簡單的黑白電影,嘗試返璞歸真。

到達里斯本後,導演那份對影像的無力感仍然存在,他說,以前影像是用來說故事的(Tell a story),但現今影像只是用來賣弄的(Sell a story),他根本無法用影像忠實地去紀錄一個地方。後來他索性採用另外一種拍攝方法,將一部手提攝錄機擱在背上,任由它開動,然後在小鎮內到處走,紀錄了的影像他看也不看便擱在一旁,如是者拍了好幾十盒錄影帶,更希望將紀錄留給後人看,而自己永遠不看。

收音師聽了導演的偉論後,無情地給他一記當頭棒喝,說他把攝錄機擱在背上,就以為沒有「看」時,自己已經分了「前」和「後」去「看」了,始終擺脫不了觀點。最後他勉勵導演︰只要用心去拍,不必介懷是否製造影像垃圾。

他們仍是會合作拍到好電影的,於是兩人重新提起古老的攝影機繼續拍攝那部紀錄片。

「只要用心拍,還是會拍出好的作品來」,電影給我這樣的訊息,聽來像老生常談,但又不無道理。身邊很多從事創作的朋友,都會遇到才思枯竭,或刻意求新而陷於思想困局中。在<<里斯本物語>>中,溫雲達斯作了退後一步的自省,不必把自己繃得太緊,而忘了享受箇中樂趣。

最近和一位選修電影欣賞課程的年輕朋友交談,他看電影不多,當初決定讀電影時,完全基於享受看電影的感覺,但現在要應付考試,便感到十分困擾,到處尋求快速見效的過關良方;我好奇地拿他的筆記看看,方明白他的痛苦是必然的,因為他的老師將活生生的電影藝術變成死版沉悶的所謂學術研究,把一齣本來可給觀眾無限想像空間的電影,壓成4頁紙的筆記,即是那些在<<暴雨驕陽>>(Dead Poet Society)中,羅賓威廉斯要學生撕掉的課本內容。

我深深明白學術研究是甚麼一回事,看著一齣好端端的電影被學者們肢解,心情很難受,我對年輕人說,若他真正喜歡電影的話,必要明白放在眼前的只是欣賞電影的其中一種方法,並不是唯一的,不要因此埋葬了觀影的樂趣,而那樂趣正是當初驅使他去讀電影的原動力;若他只為了考試合格過關便算,趕快念熟那份「<<重慶森林>>的資本社會異化與疏離」筆記,甚至如他所言,連該齣電影也不用看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