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

謝謝你抽煙


( 原刊 AV Magazine 27-10-2006 )

特區政府終於通過立法擴大禁煙範圍,是少數曾蔭權上台後,能夠果斷執行的政策。

「吸煙是有害的」在當今社會是不爭的事實,但香煙同時是一盤高利潤的生意,牽涉很多人之生計,我們總不能再來一趟林則除虎門銷煙,便需要制定政策以平衡各方的利益。

身邊有不少煙民朋友,他們普遍都不認為自己的自由被剝削,反而更加認同抽煙的禍害及二手煙對其他人的影響,證明政府的宣傳有成效。我問朋友:怎麼辦?以後你偷懶飲茶時也不可抽煙。他竟然低下頭,緩緩呼出一口「醇萬」,說:是時候要戒了。

數年前看過《奪命煙幕》(The Insider ),改編自美國史上司法和解金額最高的煙草商與煙民訴訟案,全案的關鍵證人,是前煙草公司研發部主管,他向傳媒披露公司刻意隱瞞尼古丁致癌及會令人上癮的事實。

片中會看到煙草公司會用很多花招,來淡化抽煙的害處,例如推介濾咀的效用、生產聲稱焦油含量低的香煙,或成立巨額的教育基金,勸籲青年不要抽煙。但《奪命煙幕》一片對我的意義,是關於新聞自由多於抽煙與健康之課題。

真正描述煙草公司的公關技巧,則要看《 Thank You For Smoking 》。改編 Christopher Buckley 在94年發表的小說,寫作的背景正值漫長的煙民訴訟,故事的主人翁 Nick Naylor 是「 煙草研究院 」( Academy of Tobacco Studies )的副總裁,一間由煙草公司聯盟開辦的政策研究機構,工作是盡一切辦法維護煙草公司的營商利益, Nick 是一位天才說話藝術家,或者叫詭辯家;憑他三寸不爛之舌,能將黑說成白。

他明知吸煙的害處,還將平均每天有1200人因吸煙而死的數字掛在口邊;工作卻是出席論壇,上電視的清談節目,儼如美國煙草業發言人,替業界辯護,用盡一切歪理,轉移視線,混淆視聽。

影片中,議會打算立法在香煙包裝上加上死亡骷髏頭的警告圖案,在聽證會上 Nick 面對議員的圍攻,他說飛機失事引致的單一死亡數目比吸煙嚴重,何不在波音客機機身髹上骷髏頭?他又說宣傳反吸煙信息,不能只靠包裝上嚇人圖案,而是要通過教育,讓下一代認清事實,他們長大後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,不要人云亦云,而更重要的是社會能維護人民的選擇自由。他甚至舉例說若兒子長大後選擇抽煙,他會親手為他買第一包。

《Thank You For Smoking 》絕對是一部政治不正確的電影。相比《奪命煙幕》更是兩個極端,它將煙草業慣於被定性為惡棍,議員與記者則是英雄的概念,完全地扭轉過來。

對於反吸煙(「控煙」才是政治正確的說法),影片裡有似是而非的論據,但它提出要敢於挑戰權威,不做任人擺佈的羔羊的訊息,是值得的們思考的--尤其在這強調通識教育,全方位思考,卻永遠有人以專家姿態告訴我們該做甚麼的社會:政府說停車熄匙,減少空氣污染,卻不去監管電力公司燃煤發電帶來的污染;叫人減用膠袋,卻不承擔垃圾分類回收的行政責任;叫僱主與僱員攜手同心渡難關(記得老闆與清潔阿嬸扯大欖拉開大門的意象嗎),卻迴避制定保障勞工及確保公平競爭的法例。處身這眾聲喧鬧的世界,我們更加要認清真相,勇於找尋答案。
__________


Thank You For Smoking ( 2006 )
導演 : Jason Reitman
主演 : Aaron Eckhart, Cameron Bright, William H. Macy

沒有留言: